星图平台黑钱_打破拼多多式下沉

2020-08-29 06:48 www.yzxky.cn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价钱便宜、巨额补助、社交裂变,这些是拼多多在下沉市场祭出的“秘密武器”,也被许多人以为是攻占下线都会的有用方式,但显然,并非唯一路径。

最近,洋码头——这家确立十年的C2C模式跨境电商平台,在重庆启动了一场从线上到线下的实体商业实验。差别于拼多多,洋码头这次想要走通一条不一样的“下沉”之路。

 “举世无双”的新零售模式 

在重庆解放碑,一家2000平米的入口精品Mall将在今年年底开业,届时,在这里会展示爱马仕、Gucci、LV,以及一些不为民众所知的欧洲、澳洲、日本、韩国的箱包、美妆、护肤,甚至家装类商品。这样的海淘店肆,在整个商圈内并不多见。

作为洋码头线下首家新零售样板间,这家主打新零售的旗舰店会有四处与众差别的特点:

第一,不打价钱战;第二,门店选址在重庆均价2万元以上的楼盘周边;第三,店肆不计复购率,也不审核坪效;第四,用社区店的思绪,运营私域流量。

具体来说,这家线下旗舰店的切入方式是“场景”,不是“货”,通过场景营造来吸引周边消费者进店体验。

门店内将打造全球化的轻奢购物场景,通过“调性”获取新客。现在,可以想象的形式包罗展示来自世界各地的个性化商品、直播,以及下午茶茶座等,目的是营造一种生活方式;同时,门店内还会提供奢侈品判定,售后调养、维修等服务。

线下店将接纳前店后仓的模式,选品来自洋码头电商平台,店内销售商品的价钱与线上一致。由洋码头卖力后端服务运营,打造中台,通过大数据选址、选品,提高线下运作效率。前端销售交给有线下资源的合作伙伴。双方凭据一定比例举行利益分配。

对于这批实体体验店的业绩审核,洋码头提出了“复访率”的指标——通过技术手段,统计到店用户中多次接见店肆的人群占比,重点审核用户对门店的黏性;这一指标取代了传统审核门店的复购率及坪效等指标。

在接下来的几年中,洋码头将以这一旗舰店为模板,在中西部区域继续扩张,据悉,未来三年,他们会在100个地级市开设1000家旗舰店及体验店,笼罩西南、渤海湾、海西区域,锁定区域内1亿~2亿新中产消费人群。

 非标品在下沉市场新打法 

凭据波士顿咨询今年6月公布的《时尚与奢侈品行业:疫情后中国市场展望》讲述,全球时尚产业2020年的跌幅在29%~37%,而中国不仅有可能追平年头的损失,更有可能最高逆势增进10%。2020年后,中国奢侈品市场将继续经受重任。

线下实体商业一直是奢侈品的销售阵地。好比,今年4月,广州远古汇的爱马仕店重开当日销售额跨越1900万元,一举突破了爱马仕在中国最高的单店成交额。

而在上海国金中央、恒隆广场、港汇恒隆等高端商城内,爱马仕、香奈儿和LV店门口也经常排起长龙。奢侈品铺位占比超50%的上海恒隆广场,在今年上半年实现了17%的零售额增进。

很显然,疫情并没有打乱奢侈品进军中国的脚步。而下一个新增市场是否会出现在下线都会呢?

对此,洋码头提供的数据显示,近两年,在平台购置轻奢快消品的新增用户大部分来自珠海、长春、大连、成都,增进比例跨越了北上广深的消费人群,成为主要的增量市场。

同时,直播带货的形式兴起,也吸引了遵义、绵阳、汉中等三四线都会用户对轻奢配件的消费热情。

凭据研究机构Mob Tech公布的《2019电商“下沉市场”研究讲述》显示,2019年移动电商活跃用户规模当前到达6.7亿左右量级,下沉市场电商用户规模维持在3亿以上,占比逐步提高。

随着规模的扩大,下沉市场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转变,逐渐从金字塔向橄榄型转变,低端山寨商品逐渐被中端品牌商品取代。同时,消费人群逐渐从18岁~24岁青年人转变成24岁以上人群。

这些趋势解释,下沉市场的消费观正在日趋成熟。

基于各种数据与研究,洋码头将眼光锁定在三四线都会的中产阶级消费群,试图在日趋饱和的一二线市场之外,开拓新的战场。在这背后有三个商业逻辑值得我们关注:

1. 奢侈品、轻奢品属于非标产物,消费者更多依赖体验,以及对品牌的信托来做消费决议,这些线上电商平台很难直接知足,必须借助线下实体渠道予以实现。

洋码头以为,他们在三四线都会铺设的实体店,负担的职能就是品牌营销和展示——要在处于消费升级初期的下沉市场占得先机。

2. 新门店定位于线下精准流量的入口。从选品、结算,到会员统计,线下门店的运营依托线上完成,买通线上线下。

线下吸引的流量是线上流量的精准弥补,因此,线下门店运营的侧重点在于要通过门店体验,做到比线上流量更强的黏性。

3. 线上流量日趋昂贵,线下店的获客成本反而更低,且用户定位也加倍精准。

 线下实体商业是救世主? 

两年前,一批线上精品电商最先涉足线下,小红书在上海静安大悦城和中信泰富万达广场陆续开设两家“小红书之家”。

内容电商平台“一条”也提出“all in 线下”的战略,同样锁定“新中产”用户,目的是到2021年前在天下开出100家线下店。

到2020年头,小红书在上海的两家线下门店均已撤店关闭。一条在上海的开店速率有所放缓,两年内仅新增三四家线下店。

进军线下商业的难度可见一斑。许多看起来小而美的商业模式,最终都无可避免地陷入难以自拔的扩张困局。

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出,线下商业要拓展新市场,需要连续稳固的盈利,因此供应链能力、商品力、营运力、拓展力缺一不可,否则门店难以扩张,消费者体验和用户留存率也会直接受到影响。

此前被报道陷入关店逆境的苏宁小店,就履历了直营、治理合伙人、谋划合伙人、周全开放加盟这四种模式的不停“试错”,从最初的烧钱补助、大规模扩张,生长到后期的人才贮备不足,供应商账期治理滞后,最终导致畅销商品缺货,价钱体系杂乱等一系列谋划治理危急。最终,苏宁小店撤出5个大区,鼎盛时期的4508家中关闭了3000余家。

同样想要杀入线下商业的洋码头,能否走出线上平台“下行”的新模式?

洋码头将线下店开设在下沉市场,未来三年,用1000家门店笼罩100个地级市,平均1个地级市开设10家旗舰店及体验店。

这样的扩张速率相比较苏宁小店算不上快,但也存在风险。

洋码头CEO曾碧波向零售君先容,针对门店的谋划审核,洋码头提出了复访率的看法,目的是提升进店用户的黏性。

凭据其测算,在线下5~10公里范围内,辐射用户规模在5万~10万人次,凭据衰退10%来盘算,进店的人群大约在6000~10000人次。以1000家门店盘算,进店人群规模有望到达100万人次。假设其中80%转换成洋码头会员,对于平台而言就是新增流量80万人。若是凭据线上流量单价200元盘算,若是单纯依赖线上生长同量级的流量,投入成本就要到达上亿元。

从拉新成原本算,线下开店拉新的模式可以确立。但在现实谋划过程中,洋码头依然存在这样几方面的挑战:

1. 虽然下沉市场的开店成本比一线都会低,但消艰苦也会差别水平有所下降。追求“复访率”的洋码头,要若何盈利,并确立良性有用的商业模式?

2. 线下商业与线上电商是完全差别的基因,需要专业人才和团队举行运营,洋码头是否具备这样的人才队伍?

3. 介入洋码头线下店的有多方差别角色——作为平台方的洋码头、卖力线下店整体运营的加盟商,以及为洋码头供货的买手、贸易商,若何治理、平衡三方利益,对洋码头而言,同样充满挑战。

在采访结束时,曾碧波也坦言,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,洋码头正在战战兢兢的试探中,希望能通过重庆这家旗舰店跑通线下店的商业模式,让轻奢侈下沉成为这个市场的新希望。

本文经授权公布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内容为作者自力看法,不代表亿欧态度。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